9月下旬,临汾市吉县吉昌镇的一片苹果园里,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。苹果收购大户李勤中一边采摘装箱,一边低头看了眼手机——近5万元的农担贷款贴息刚刚到账,眉宇间瞬间多了几分喜气。
“这几年多亏了山西农担的帮助,贷款审批快了不少,还能享受到贴息。”李勤中笑着说,“有了这些‘底气钱’,今年苹果收购量能达到300万斤,比去年整整多出一倍。”
李勤中口中的山西农担便是山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,而这一幕,正是在省财政支持下,山西农担以贴息政策为纽带、以财金联动为抓手,为农业发展注入“金融活水”的生动缩影。
金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为支持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,发挥财政资金与农担职能的协同效应,2018年起,省财政连续8年出台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贴息奖补政策,委托山西农担具体管理和发放,因其持续性强、覆盖面广、精准度高,已成为全国农担体系中的“亮丽名片”。
截至目前,贴息奖补资金已累计发放4万余笔,总额达4.1亿元,撬动银行支农贷款292亿元,放大倍数超过70倍。财政资金的“四两拨千斤”效应显著,有效缓解了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。
贴息政策的落地离不开多方协同,山西农担通过常态化沟通、精细化测算、前瞻性谋划等务实举措,让贴息政策这泉“金融活水”持续滋养三晋沃土,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利用、财金协同政策精准落地。省财政及时拨付贴息资金,让政策红利更广泛、更持续惠及广大农业经营主体。
此外,山西农担还积极探索与市、县政府的沟通合作,协同长治市上党区、潞城区、长子县及运城市盐湖区、临汾市曲沃县等地方政府先行先试,陆续推出区域性贴息、贴费政策,形成“省级引领、市县联动”的多层次体系。
“这种联动机制让金融活水流得更稳、更宽。”山西农担业务发展部部长张锦锋表示,“我们不仅要让农户贷得到款,还要让他们贷得起款。”
在忻州市忻府区东楼乡,多年从事玉米种植的郝丽卿干劲十足,去年农担贷款的贴息支持,让她对扩大经营信心倍增。今年,她再次获得100万元的农担贷款。“有了这笔资金,我的种植规模由900亩扩大到2000亩,还引进了优质品种,我正打算购买新的农机设备呢!”郝丽卿高兴地说。
财金联动聚焦支农战略核心需求,重点强化对从事粮食生产经营全链条各环节的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、农民合作社、小微农业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奖补倾斜力度。这一举措夯实了稳粮保供的根基,有力助推全省粮食产量稳步提升。
为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实,山西农担不断优化奖补资金发放管理办法。在设计上,创新推出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挂钩的浮动式奖补机制;在流程上,细化奖补对象、申报条件、审批要求等环节;在服务上,构建“保前宣讲+保中跟进+保后提醒”的全链条体系。
“贴息款直接打到个人银行卡上,非常方便。”大同市阳高县下深井乡董家庄村的奶牛养殖户温亚洲说,“钱到账后,手机上还会收到短信提醒。”
从一笔笔发放到农户手中的贷款贴息,到全面覆盖全省117个县(市、区)的农担业务网络;从破解融资难题的实际行动,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,山西农担始终坚守贴息政策暖农心、政策红利惠万家的初心,用财金联动的使命担当赋能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。随着贴息政策的持续优化与落地,将有更多农户切实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,为山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。
来源:山西日报